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巾帼风采

乡村法官朱铃铃:法律是冰冷的条文,法官要做有温度的执行者

2025-09-24 17:09:51 来源: 妇女生活 作者:刘波 王丽红

  在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,有这样一位女法官:她常常深入田间地头,用卷尺丈量田埂,用玉米秸秆勾画修复草图,在井台边开调解会,把法律条文变成庄稼人能听懂的大白话。她就是延津县人民法院东屯人民法庭庭长朱铃铃。作为一名基层法官,她以智慧与温情,化解了一起起村民纠纷,让公平正义像阳光一样照亮每个普通人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“基层司法工作就像这棵树,根扎得深,才能长得直。”

  2005年,80后农家姑娘朱铃铃考入信阳师范学院(现信阳师范大学)法律系。她自幼喜欢看侦探小说和法律类电视节目,一次在图书馆看完《福尔摩斯探案全集》,她突然意识到:法律不仅能用来惩治坏人,还能照亮普通人的生活。也就是从那时起,她立志做一名法官,用法律为百姓服务。

 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她发奋苦读,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,大一时被确定为入党对象,大三便入了党。

  大学毕业后,朱铃铃考取了厦门大学的研究生,于2012年取得硕士学位。研究生毕业时,因丈夫在延津县工作,为了夫妻团聚,也为了从基层做起,朱铃铃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,来到了延津县。

  2016年,朱铃铃通过河南省公务员招录考试,被延津县人民法院录用。报到那天,接待她的一位院领导指着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说:“小朱,基层司法工作就像这棵树,根扎得深,才能长得直。”领导的这句话对朱铃铃影响很大:为了把“根”扎得深,她入职第一年被派到延津县人民法院石婆固人民法庭当书记员期间,每天提前两小时上班,先打扫办公室卫生,再把卷宗按时间先后码放整齐,然后给调解室的搪瓷杯挨个消毒。为了学到真本事,她主动拜一位经验丰富、业务扎实的老法官为师,悉心向他学习。

  有一次,朱铃铃到一家企业送法律文书,企业负责人却躲着她,她去了3次都未能送达,十分沮丧。回到单位,师傅对她说:“法律文书送达是程序,只有找到当事人,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法律的温度,也有助于查清案件事实,保障诉讼权利。”第四次蹲守时,她在厂区后门被恶犬追咬,鞋跟都跑掉一只。但因成功将文书送达,她怀揣送达回执心里美滋滋的,颇有成就感。


朱玲玲(中)调解村民纠纷

       扎根乡土的司法,既要有智慧又要有担当

  2022年9月,朱铃铃被派到魏邱人民法庭工作。在做了大量调研工作后,她将司法智慧与乡土人情融合,化解了无数矛盾纠纷。

  至今她还记得在魏邱接手的第一起诉讼。那是一起农村建房合同纠纷:原告老张要讨回15万元工程款,被告老李却指责工程是“豆腐渣”。按程序,可以委托做司法鉴定,但鉴定费足够买半车水泥。朱铃铃想起了师傅说的“调解要找公约数”,于是连续5天带着施工队的技术人员到现场测算,用玉米秸秆在地上画修复草图。当她算出工程修复只需要2370块砖时,原本剑拔弩张的当事双方都平静了,最终达成和解。

  一天早晨,朱铃铃接到某村村委会主任电话,说两户村民为灌溉抢水,操起锄头互不相让,差点儿打起来。当天一上班,朱铃铃便带着《水法》小册子赶了过去,在井台边开起了现场调解会,最终约定:轮流浇水,先尽着快成熟的地块浇。后来,村民照她的调解书刻了个“分水公约”的木牌,立在了井台边。

  这是魏邱人民法庭建立“村委会提前介入机制”后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。该机制倡导由村干部提前介入村民纠纷,防止小摩擦激化成大矛盾。为此,魏邱人民法庭为辖区79个行政村制作了法律服务联系卡,将法官的个人手机号推给每个村委会主任。自2023年以来,通过村委会提前介入,化解矛盾纠纷187起,减少了三分之一的诉讼案件。

  面对群体性事件,朱铃铃同样展现出了非凡的司法担当。

  2023年春,因修建高速公路,一家土石方公司与某村村委会签订了取土协议,1271名村民认为村委会没有公示“卖地款”,三次聚集围堵施工队。第一次开协调会时,村委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,有个老汉拍着桌子骂“官商勾结”。朱铃铃没急着解释法律条文,而是问:“谁家的麦子该浇水了?”会场顿时安静下来。她知道,村民的诉求背后是对村务未公开的不满和对生产生活的担忧——村里的灌溉井不够,大部分地块无法灌溉,出行道路也需要修缮。她连夜整理出村民诉求,带着书记员跑遍相关部门,把取土补偿款流向制成图表张榜公示,又协调施工队帮村里打了5眼机井。最终,这起纠纷以“取土款修水渠+村务每月公示”的方案化解。高速公路如期施工那天,村民们自发在工地旁插了一面五星红旗。

  同年夏收,20多名粮农因收购商用“白条换借条”模式拖欠售粮款来到法庭讨说法。朱铃铃连夜写了《关于规范粮食收购市场的司法建议》,第二天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,在集市用当地方言宣传“卖粮就得一手交钱一手交货”。如今,魏邱乡的粮食收购点都挂着“禁止打白条”的警示牌。法庭还联合信用社推出“售粮款即时到账”服务,2024年涉粮纠纷同比下降67%。

  2024年春节前,12名农民工被包工头刘某拖欠工资,朱铃铃深入了解后才知道,是大包工头任某欠着小包工头刘某38万元工程款,导致刘某不能支付农民工工资。腊月二十三那天,朱铃铃从早上8点到晚上7点30分,像算自家账一样核对工程量,终于理清了双方账目。她随即提出建议:“任某将工程款直接打到农民工代表账户,由代表分发给大家。”当农民工代表与任某、刘某签订三方协议时,农民工老王红着眼眶说:“真没想到今年还能踏实过年!”

  这起案件也催生了魏邱人民法庭的“庭前组织+调审结合”机制。2024年,通过该机制化解的涉企纠纷43起,平均用时仅约10天。法庭探索的“审判+执行”全流程机制也让司法效率大幅提升。“本以为要跑断腿,没想到4天就拿到钱了!”2025年开春,农民工赵某的案子未开庭便通过司法调解解决了,激动之余,他给魏邱人民法庭送来一面锦旗。

  正因为这些有目共睹的成绩,魏邱人民法庭被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全市“枫桥式人民法庭”。


朱玲玲(中)在田间办案

       “在基层办案,光懂法律不够,还得懂人心。”

  2024年9月,因工作需要,朱铃铃调任东屯人民法庭庭长。

  在朱铃铃的宿舍里,有个上了锁的铁皮柜,里面放着一双儿女的几幅涂鸦。女儿画的《妈妈在开庭》里,法官服的纽扣被涂成了星星;儿子的蜡笔画上,她的脸被涂成了蓝色。孩子们之所以这样画,是因为妈妈总是天黑才回家。

  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,朱铃铃的女儿连续发烧,由奶奶带着到县医院治疗一个月都未见明显好转。一天,朱铃铃在法庭值完班赶回家时,见女儿瘦得脱了形,心疼不已。女儿见到她,拉着她的衣角问:“妈妈,病毒是不是怕法官?”她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,泪水夺眶而出。丈夫在政府部门工作,当时也忙着防疫,夫妻俩都无法分身照顾孩子,在女儿生病那段时间,因为婆婆要带女儿看病,他们只好请亲戚帮忙照顾儿子。

  最让朱铃铃愧疚的是,孩子们最需要母爱的时刻她总是不能陪在他们身边。女儿幼儿园举办母亲节活动,别的妈妈都到场了,她却因为开庭去不了,女儿当场就哭了。回家后,女儿委屈地问:“妈妈,你为什么不来?”朱铃铃无言以对。儿子上幼儿园时,也曾在家长开放日因为她的缺席而闷闷不乐。“孩子的家长会我从未参加过,都是我爱人去,老师都不认识我。”朱铃铃的声音有些哽咽。

  东屯人民法庭的档案室里,有个特殊的柜子,里面不是卷宗,而是村民们送的一面面锦旗,而每一面锦旗的背后,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。

  2023年冬,独居老人王奶奶起诉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,开庭时儿子没到庭,只托人捎话:“在外打工,没空出庭。”朱铃铃带着书记员坐长途车找到王奶奶儿子打工的工地,在工棚里和对方聊到半夜,并当场播放王奶奶的一段录音。老人断断续续地叮嘱:“天冷了,让他穿厚点儿,别冻着……”王奶奶的儿子当场哭了,第二天就跟随朱铃铃回了老家。

  “在基层办案,光懂法律不够,还得懂人心。”朱铃铃说。她的笔记本上记着村民的大事小情:谁家的孩子该上户口了、谁的养殖场该办环评了、谁家的小麦该打药了……

  2025年芒种时,朱铃铃带队下乡,在田间地头设置巡回法庭。为审理一起土地承包案,她带着卷尺在田里量了整整一天,并让村委会找出1998年的分地账本,又请第三方用北斗定位测量,最终确定被告多占了0.3分地。她在田埂上主持调解:“多占的地退回,大家都是乡邻,抬头不见低头见,别因为这件事伤和气。”被告不但当场让出了多占的地,还帮原告种上了玉米。

  朱铃铃的办公桌上,新换的台历上写着:“2025年已审结110案,调撤率54.5%。”旁边压着师傅退休前送她的字条:“法律是冰冷的条文,法官要做有温度的执行者。”

  如今,朱铃铃工作过的乡镇,田间地头的纠纷少了,互助互让的多了;信访告状的少了,找法庭咨询的多了。记者采访时,有位村民说:“法官就像咱自家人,有了矛盾不用慌,找他们准没错。”因工作成绩突出,朱铃铃两次被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调解能手。

妇女生活杂志

阅读排行

Copyright©2023-2023 妇女生活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:豫ICP备2023006013号-1 版权为 妇女生活杂志社所有 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
联系我们 电话:0371—63581713 邮箱:fnshxdjz@163.com